秦漢石雕隋唐雕刻渾厚的雕刻風格賞析
發布時間:2013-10-11 00:09:18 閱讀:5262
大型的人體石雕創作發展于秦文化,并用作建筑和陵園的藝術裝飾。后來這種人體和獸形的巨型石雕,還發展成了后世王公貴族陵墓建筑的定制。漢代石雕藝術應用范圍是十分廣闊的,它有大型紀念雕像,有園林裝飾雕塑、各種喪葬冥器、畫像石、墓室雕刻以及各種石雕工藝品。各種形式的石刻建筑也是漢代首創。從漢代的石雕藝術,我們不僅看到了當時高級的和一般的建筑形象,而且看到了石雕藝術發展的光輝前景。
魏晉石雕進入魏晉時期,佛教的造像藝術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另一方面,魏晉南北朝雕塑在傳統的基礎之上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族之間的斗爭與融合,加上異國文化的影響,使得當時的石雕藝術呈現出更為豐富多彩的面貌。
六朝的墓表則直接繼承漢晉以來的形制,它是在雙螭盤曲的底座上樹起多棱的柱體,柱體上端有銘刻的方版,最上為柱頂,在雕有覆蓮的圓蓋上置一小辟邪。其中六朝肖景墓表的形制最為俊健華美,雕飾雖多而無繁褥之感,從其精麗的蓮蓋頂飾,我們也看到了佛教藝術對中國傳統石刻的深遠影響。
隋唐石雕隋唐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空前發展,中華藝術再現百花競放的局面,石雕藝術也形成發展的新高峰,而唐太宗昭陵前所設置的浮雕石刻——“昭陵六駿”,就是一組曠古罕見的杰作。自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始,陵前石刻形成定制,其雕刻的內容可分六類,依次為石獅、石人和石馬及馬夫、雙翼獸和北門六馬、蕃王像、華表、碑石和無字碑及述圣跡碑。不過這種陵前石刻制度后來實行并不十分嚴格,尤其是隨政體的衰落和經濟文化的萎靡,后繼帝陵已難現乾陵石刻的雄姿。乾陵石刻組合及其藝術成就,在古代陵邑制和雕塑史上都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唐代中晚期、五代、宋及周邊地方政權的陵墓石刻,都是仿乾陵石刻而建制的。這些作品偉岸渾雄、刻工圓熟,在高大的陵墓前伸展,其恢宏氣勢恰如其分地襯托出帝王的勛業及其莊嚴神圣的凜然姿態。開鑿佛教石窟寺,經南北朝至隋唐時代,達到了登峰期,其范圍已由華北擴展到長南地區。此外,在佛像的造型處理上,前后期風格樣式也發生了變化。龍門的北魏造像,初期仍為大同云岡舊式,雖有局部的變化,但面容刻畫多為清瘦秀勁的秀骨清像。北齊造像則開始呈現矮胖壯健、以隆胸寬肩的體態,這是一種由北魏風格向盛唐風格過渡的具體表現。武則天時期的龍門石窟造像,是唐代造像的一個典型,也是盛唐石雕藝術最杰出的代表。
作者;嘉祥長城石雕廠
版權屬于: 長城石雕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閱讀了;
上一篇:石雕貔貅有公母之分
下一篇:徽州忠孝節義石雕牌坊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