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寺院中經常看到的寺院雕刻都有什么樣的含義
發布時間:2013-09-29 00:00:11 閱讀:8131
我們大家無論是在電視中看到寺院中的雕刻,還是我們自己出去旅游時看到寺院中的雕刻,這些寺院雕刻都是各種各樣,什么造型都有。你好問了,這么多的寺院雕刻,那么他們都是有著什么獨特的含義嗎?
我們平常在寺院中看到最常見的雕刻作品就是石佛像了,當然寺院是佛教的,佛教的寺院供奉佛像,這樣做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其實寺院里雕刻的佛像不僅僅只是為了供奉佛像,也有著其他的含義。
有的廟宇中雕刻的是觀音菩薩,很多的人認為菩薩是善良萬能的仙女,雕刻菩薩的仙 像,并在菩薩面前一拜希望能獲得菩薩的庇護和幫助。有的寺廟中雕刻了很多兇神惡煞的武僧人,這些僧人雖然各個面目猙獰,表情兇煞,其實他們這樣的表情只是 為了嚇唬鬼怪,為了保護平民百姓才做出這樣一番姿態,所以雕刻這些武僧人是為了祛除鬼怪。還有的寺廟里雕刻的是各種吉利神靈,例如財神爺,或者送子觀音, 還有文殊菩薩,這是雕刻都是人們為了供奉這些神靈,希望得到這些神靈的幫助,才雕刻出來這些神靈的。
中國的封建迷信思想是比較重的,中國人是信佛的,也是相信神靈的,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寺院里的雕刻。而這些寺院雕刻惟妙惟肖的表情與動作也成為了我國歷史文化中的一塊不可或缺的瑰寶,他們的價值不容小覷。
石塔也是佛教最常用的雕刻之一;舍利塔
棲霞寺舍利塔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棲霞山麓棲霞寺右側,寺院創建于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為三論宗祖庭。現存建筑多為晚清從來重建。舍利石塔始建于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原為五層方形石塔,早已毀廢。現存石塔為五代南唐遺物,八面五層,通高18米。下筑寬敞的臺基.繞以欄桿。正面辟四級石階,上置基座二層,雕刻石榴花、鳳凰、龍、魚及裝萬住花紋等。其上為須彌座,刻石榴花、鳳凰、獅子等。前后角柱上雕力士,左右角柱雕刻立龍。
束腰八面浮雕釋迎牟尼佛成道八相圖:“白象托生母胎”,“樹下誕三.九龍浴太子”,“出游四方”,“逾城出家,雪山苦行”,“河中沐浴,村女授乳。樹下禪坐”,“成道”,“降伏魔王”,“大般涅架,毗茶焚化”等浮雕故事。須彌座上為蓮座,承以塔身。塔身第一層較高,八角隱出倚柱,正背兩面辟門,其余各面雕佛像柱頭之間連橫額,挑出一層以承塔檐。塔身第一層置于蓮座之上,正、背兩面雕出版門,上有鋪首、門釘。其他各面雕文殊、普賢和四大天王像。第二至第五層,塔身較短,各面均雕石宴,內坐小佛像。檐部挑出甚遠,并仿雕木構瓦垅、脊飾:檐下斜面上還雕刻飛天、供養天人等像,與敦煌五代石窟的飛天相似。塔剎五節,各有蓮花雕飾,為近代整修時重作。整座石塔造型優美,雕琢精細,堪稱五代時江南石刻的代表作。
版權屬于: 長城石雕 (http://m.openpad.cn/) 版權所有。
其他人人閱讀了:
上一篇:石雕貔貅有公母之分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