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寺院佛塔的材料和造型分類
發(fā)布時間:2015-12-27 08:00:23 閱讀:11090
縱觀山西地區(qū)古代寺院佛塔的實物中,大致可按照形制和性質來分類,形制主要是指外部造型,性質主要是指建造材料。那么古代寺院佛塔的建筑材料和造型有哪些分類?
古代寺院佛塔按照建造材料分類:
古代寺院佛塔的建造材料有許多,在山西元代以前的寺院佛塔實物當中建筑材料包括:土、木、磚、石、琉璃、銅、鐵。銅、鐵等金屬材料一般在大型塔上用做塔剎部分,這種做法是在宋代以后才推廣起來的,單純金屬制作的塔一般是小型塔,一般是供奉、紀念或者陪葬所用,一般擺放在佛寺建筑室內或者院內大殿前等位置。五臺山顯通寺藏珍樓中就保存著一座金代的鐘形銅塔,這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銅塔,其實據《洛陽伽藍記》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我國就用銅制造寺院佛塔。金屬佛塔一直到了明清時期才多起來,但是由于材料稀缺,其造價太高,并沒有在古代寺院佛塔建造當中大量使用。琉璃作為一種佛塔的裝飾材料在元代以前也早有使用,山西很早就有琉璃的生產,不過琉璃一般是用在佛塔外部裝飾構件上不做主體材料使用。
山西地區(qū)早期佛塔的建造主要是用土、木、磚、石四種材料。土是我國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單純用土建造的佛塔實物在山西地區(qū)已經沒有了,土一般是用在佛塔墻體或者基礎的建造。建造墻體主要是先以土夯實,再在其外表用磚砌出表層。
木塔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佛塔類型,但是由于木制材料不宜長期保存,所以山西僅存的元代以前的木塔只有建于遼代的應縣木塔。
山西地區(qū)的古代寺院佛塔里面主要是以磚結構為主。磚結構佛塔還包括了單一磚結構、磚木混合結構、磚石混合結構單一磚結構和磚木混合結構出現較早。單一磚結構屬于砌體結構,可根據砌塊的大小來塑造各種仿木構件,建造上靈活性多變,缺點是耐久性在這三類磚結構中最差。磚木混合結構一般做法是用磚結構為主體結構,一用木材制作樓板樓梯等構件,由于木制構件容易損壞,所以也就產生了內部空筒式佛塔,這種結構在唐代以前使用比較多。后來發(fā)展出了磚石混合結構是比較合理的佛塔建筑結構形式,磚石混合結構其實是磚木混合結構的改進,以石材替代木材做門窗、門洞、樓梯等結構增加了耐久形,用石材做塔的基礎部分也比磚基礎的抗壓性好,這種結構的缺點是施工難度大維修困難。
石材也是元代以前古代寺院石雕佛塔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山西地區(qū)以小型塔采用石材居多。一般石材分兩種,石材砌塊和石材雕刻。單一的石材砌塊佛塔主要是一些墓塔、經塔等單層或者兩、三層的小型塔,而石材雕刻的佛塔主要是一些造像塔或者經幢式塔。石材佛塔特點是雕刻裝飾豐富,除了一些仿木構件以外還有許多的雕刻花紋和浮雕,除了建筑方面,藝術價值也很高。古代寺院佛塔按照外部造型分類:
山西地區(qū)早期的石雕佛塔按照形制有以下幾種,亭閣式塔、樓閣式塔、密檐式塔、經幢式塔、經塔、造像塔、喇嘛塔(即覆缽式塔)等。其中樓閣式塔和密檐式塔是大型佛塔的主要類型,而小型塔里面主要包括了亭閣式塔、經幢式塔、造像塔、經塔。
樓閣式塔在中國本土產生的第一種塔,唐代之前大多是木結構的樓閣式塔,之后就以磚結構的居多了。樓閣式塔仿造中國的樓閣所建,大多可登臨,供遠眺之用。
密檐式塔在山西地區(qū)是在唐代一直就有實物存在,尤其是到了遼代以后數量逐漸超過樓閣式塔成為了古代寺院佛塔形制的主流。
喇嘛塔在山西元代之前的佛塔實物里面也占有一席之地,不過數量不多,規(guī)模相對較小,而且大多保存不好,只是到了元代才有了五臺山白塔和圓果寺阿育王塔這兩個較有規(guī)模相對完整的實例出現。
亭閣式塔是宋代以前運用比較廣泛的形式,宋代開始使用就比較少了。亭閣式塔主要是用于墓塔等紀念性質的單層小型塔,砌體結構的較多。
古代寺院佛塔中的造像塔都是石材雕刻而成,塔外表都有很豐富的佛像雕刻等裝飾,其實嚴格來講造像塔更像是在雕刻作品上反映的古代寺院佛塔及佛教元素的一個集合體,而且造像塔一般都是成批出現的。
寺院經幢其實是在唐宋時期由經塔演變而來的,這兩種小型塔均為石材雕刻而成,最早是表面都有經文雕刻,到了后期演變成為了佛像或者花紋。
到了元代還出現了一些形制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新型古代寺院佛塔,我將其稱為異型塔。這種塔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循,數量較少所以這里就不做過多介紹了。
希望以上對古代寺院佛塔的簡單介紹可以給人們帶來幫助。
版權屬于: 嘉祥石雕廠(http://m.openpad.cn/)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閱讀了: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