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牌坊雕刻名作
發布時間:2012-05-28 00:00:51 閱讀:8570
"慈孝兼完"牌坊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為旌表奉直大夫王懷遠之妻敕建的"節孝坊"。因石坊中間橫額上有工部郎中史大倫所題"慈孝兼完"四字得名。慈孝兼完牌坊座東朝西,寬8米,高7米,通身為全石仿木結構,中間兩根坊柱上,前后兩面分別刻有"天姥三貞垂萬古,女宗九烈表千秋"和"柏節凌霜經四起,興風寒裸撫三極"的對聯。牌坊上下采用浮雕、透雕、圓雕三種工藝精工細刻,各種人物故事、動物、飛禽走獸圖案造型活靈活現,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藝術價值。
濟寧城區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霍家街。在這條街上,聳立著一座坐東向西的石牌坊,這座牌坊是為表彰當時的國家級道德模范而建造的,也是濟寧市現存的、唯一表彰"國家級"道德模范的節孝牌坊。路人多不識其真面目
8日下午4點,霍家街上,稀疏的市民穿行在街面上,偶爾有電瓶車、自行車穿行其間。在家長的帶領下,小學生們嘰嘰喳喳地從石牌坊旁邊走過。鮮艷的紅領巾、黃色的校服,給古樸、莊重的石牌坊增添了一絲生機。
60歲的王先生是鐵塔寺小區的居民,他經常路過石牌坊,有時候在石牌坊旁邊和鄰居們拉家常。"上面有很多人物、石獸,雕刻非常精美。我有時候會仰起頭看幾眼,覺得文化味很濃重。"王先生說,"我屬于這個小區的新居民,在這個小區居住了10年左右。鄰居們說它是一座節孝牌坊,但小區里很少有人能說起它的由來。"在棠樾村頭,坐落著7座氣勢恢弘的古牌坊。這些牌坊按照"忠孝節義"的順序排列。述說著幾百年來這座村莊的興衰。這些造型精美的石坊和村中的男祠,女祠已是黃山市的一個重要的旅游景點。
在封建社會里,為了表彰在"忠孝節義"等各方面"功勛顯赫"的官員,為朝庭興旺作出的"杰出貢獻",當朝政府常常批準在這些人的故里村頭,修建"功德牌坊",借以號召人們以此為榜樣報效朝庭。歙縣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撥、恢宏華麗、氣宇軒昂。到了明清兩代,牌坊建筑藝術也日臻完善。
牌坊的西側豎立著一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通過這塊石碑,很多市民意識到這是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關于它的歷史,很少有人能說起。"市民胡先生經常路過石牌坊時說。在當今社會,一個人如果能活到100歲,也算是件稀罕事。而在醫學和科技落后的清朝,一位男性長者能夠活到103歲,那應該稱得上是個奇跡。
清朝康熙年間,懷集縣汶朗鎮草朗村的鄧軒綱就創造了這個奇跡,因此獲得官府的旌表,被康熙皇帝賜予修建"百歲流芳"牌坊。
300多年過去了,記者在草朗村村口仍然見到了這座清代牌坊。但遺憾的是,幾年前,該村的鄧氏子孫修繕時使用了現代瓷片和瓦面,從而影響了它的文物價值。
榮耀清代百歲牌坊肇慶僅兩座
這座"百歲流芳"牌坊豎立在懷集縣汶朗鎮草朗村的鄧氏宗祠前。牌坊位四柱三門,約7米高,它的正門上方懸掛著"奉旨旌表"的石刻匾額。在這個匾額的下方鑲嵌著一塊約1米長、30厘米高的匾額,上面雕刻著"百世流芳"四個大字。
在這座牌坊左右兩側的花崗巖石柱上,記者看到雕刻著這樣一幅對聯:"留名邑乘傳千古,旌壽朝廷遇百齡。"
據懷集史料和草朗村《鄧氏族譜》記載,該村的開村鼻祖鄧軒綱生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明代崇禎年間從懷集縣甘灑鎮遷到本縣汶朗鎮草朗開村居住,繁衍生息。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鄧軒綱駕鶴西去,享年103歲。當時的地方官員給朝廷上書,稱"百歲老人罕有,八十孝子難逢",請求皇上御賜牌坊以示褒獎,并獲得皇帝恩準。
據肇慶史料記載,肇慶地區只有兩座清代百歲牌坊。除了懷集縣汶朗鎮草朗村的這座"百歲流芳"牌坊,另一座位于德慶縣官圩鎮珠江村,名為"貞壽之門",它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褒獎者名為江伍氏。
草朗村建于清代早期的"百歲流芳"牌坊,幾年前修繕時使用了現代瓷片影響了文物價值。
保留的兩塊清代康熙年間石碑,記載該村百歲人瑞鄧軒綱的生平。
鄧軒綱故居內的石墩是清代少見的金瓜造型。
如今鄧氏宗祠幸存珍貴文物
在草朗村的"百歲流芳"牌坊后面,是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鄧氏祠堂。
在這座祠堂里珍藏著兩塊清朝康熙年間雕刻的石碑,上面分別記載著草朗村鄧氏祖先"粵稽世系出自南陽"的史料,以及草朗村百歲人瑞鄧軒綱的生平,還有該村山林和田地的所在地、權屬情況等內容。
記者看到這兩塊古碑的碑文沒有書寫、雕刻傳統的楷書,而是采用隸書和魏碑。這些碑文雖然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但是字跡依然清晰可辯。
懷集縣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林?f也覺得清代使用隸書和魏碑書寫、雕刻碑文比較少見,"草朗村的鄧氏后人采用隸書和魏碑書寫和雕刻碑文,在當時是創新之舉,這些文字現在看起來仍然比較有動感,讓人耳目一新。"
懷集縣知縣鄧兆椿是草朗村百歲人瑞鄧軒綱的后人。民國十四年(1925年),他給草朗村鄧氏祠堂送來一塊"再錫之光"的木質匾額,至今仍然懸掛在鄧氏祠堂內。
第二年,鄧兆椿又給草朗村鄧氏祠堂送來一個玉石香爐。
如今,這尊玉石香爐依然供奉在朗村鄧氏祠堂。記者看到它采用整塊玉石鏤空雕刻而成,最大外徑約55厘米,正高約35厘米,左右兩側分別雕刻著兩只獅頭,香爐正面還雕刻著"鄧百歲祖祠"五個大字。
玉石香爐為民國十五年雕刻,面上雕刻"鄧百歲祖祠"字樣。
底蘊人瑞后代名人層出不窮
在草朗村百歲人瑞鄧軒綱去世后的
300多年時間里,他的后人中名人層出不窮,很是為祖先爭氣。
據懷集史料和草朗村《鄧氏族譜》記載,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鄧軒綱的第九代玄孫鄧尊德考取舉人,后來任河北盧龍縣知縣(今秦皇島市盧龍縣)。
清代咸豐年間,農民起義軍首領陳金?G在懷集縣建立大洪國。鄧軒綱的第五代孫鄧蘭濟組織懷集民眾,協助清兵剿滅了陳金?G的農民起義軍,被朝廷賞賜六品頂帶和10萬兩白銀。
清末和民國時期,鄧軒綱的后人鄧兆椿當過清末懷集縣知縣,民國初期,又擔任過兩任民選的懷集縣知縣、知縣事。民國14年(1925年),鄧軒綱的后人鄧讜考取黃埔軍校第四期,后來成為國民黨少將。
鄧荊茂將祖輩的中醫發揚光大,先后被中國中醫學會評為中華特色名醫、肇慶市名老中醫等榮譽稱號,他還在繼續書寫著中醫世家的傳奇。
一直藏身于鬧市居民區
"霍家街一帶文化底蘊深厚。"濟寧市地名辦原主任張培安介紹,這一帶曾是官宦之家的居住地。霍家街因為清朝武狀元霍維鼐居住在地區而得名,他是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武舉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武狀元,后來官至副將,相當于四品官。西邊的里唐子街居住者孫氏家族,南面居住著曹家(秀才)。紅牌坊街還出過兩名文狀元,孫毓溎和孫如瑾。
現在的霍家街是南北方向的,石牌坊為什么是坐東向西的?濟寧市博物館原館長朱承山表示,一般情況下,牌坊都是跨路而建的。"這座牌坊坐東向西,原來這里肯定有一條東西方向的街道。"
張培安表示,歷史中記載,原來的霍家街實是東西方向的,且直通到人民公園。后來因為城市改造,這條街道被堵死了。
"上世紀90年代之前,這里是另一番景象。"朱承山回憶說,當時石牌坊下有住戶和商戶,正是因為這些居民,它才沒有被破壞。當時這一帶的居民、房屋很多,人們只能看到它的西面,看不到它的東面,房子的墻體擋住了視線。清嘉慶年間,懷集縣瘟疫流行,鄧軒綱的第五代玄孫鄧燕敏為了治病救人,拜名師學醫。
從此以后,鄧燕敏的后人世代行醫。民國32年(1943年),鄧燕敏的第九代中醫傳人鄧章參加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1948年退役,回到故鄉懷集行醫,直到2007年去世。
時至今日,在懷集縣城鎮醫院永光分院,鄧燕敏的第十代中醫傳人鄧荊茂擔任院長,依然在用祖傳的中醫治病救人。彰孫氏節孝清代建造
濟寧學院歷史系教授吳國柱曾寫過介紹慈孝兼完坊的文章。"乾隆版《州志·列女上卷二十九》中記載,孫氏,王懷遠妻,康熙三十年(1691年)夫亡,守志奉撫三子成立。雍正十三年(1735年)有司奏請旌表,乾隆二十一年奉敕建造。"
朱承山介紹,這是當時表彰道德模范的一種形式,這位孫氏應該相當于國家級道德模范。
"它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朱承山說,牌坊上刻有石獸、人物、花鳥等,這些構件的雕刻相當精致,采用了透雕、浮雕等雕刻手法。即使采用現在的雕刻手法,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水平。
"牌坊分為節孝牌坊、功德牌坊、科第牌坊和紀念牌坊四類。"朱承山介紹,解放前濟寧城區有10多座石牌坊。
修舊如舊是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朱承山表示,這座石牌坊是原址保護,2008年曾進行過加固維修,清除上面的雜草,并更換過部分受損的構件,其他方面都是保持原樣。近日,牌坊鎮聯合渦陽縣司法局、牌坊鎮司法所、牌坊鎮派出所等單位到牌坊中學進行法律知識講座,為全校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制教育課。
為抓好全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由牌坊鎮政府牽頭,由縣司法局、牌坊鎮司法所、牌坊派出所的業務骨干組成的法制宣講團送法進校園。牌坊派出所的蔣昭亮警官用大量的案例說明了如何防范不良行為。渦陽縣司法局的王明心講師結合實際,列舉了部分學生的不良行為,告誡中小學生要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增強法律意識和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遠離違法犯罪。司法所所長趙明明不僅針對學生提出了要求,還對老師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了強調,提出了學生防范不良行為的對策。最后,鎮長沈祥成對全校學生提出要求:要珍惜學習機會,提高鑒別能力,謹慎交往朋友;增強防范意識,掌握自救本領,謹防上當受騙;抵制不良誘惑,遠離江湖習氣。
通過授課,進一步增強了該鎮學生的法制觀念和運用法律自我保護的意識,廣大師生表示受益匪淺。
上一篇:嘉祥雕刻制作的五大步驟是什么
下一篇:嘉祥石雕的文化底蘊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