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經幢的樣式
發布時間:2016-09-20 23:59:09 閱讀:6041
石經幢的建造興起于唐代,盛行于唐、宋、元代以后逐漸沒落,但明清時期仍有雕造?,F在全國各地保存有許多石經幢實例。常見的石經幢以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為最多,其次為《百傘蓋陀羅尼》、《大悲心陀羅尼》、《大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大吉祥大興一切順陀羅尼》等。國務院公布的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5處是以石經幢為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
1、河北趙州陀羅尼石經幢,全部石造,是現存石經幢中體形最大的一座,高約15米,形象華麗,雕刻精美。底層為6米見方的扁平須彌座,上建八角形須彌座二層,這三層須彌座的束腰部分均雕刻力神、仕女、歌舞樂伎等,姿態生動,上層須彌座每面雕刻廊屋三間。再上以寶山承托幢身,其上各以寶蓋、仰蓮等承受第二、三層幢身。幢身為八棱形,第一、二、三層幢身上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頂以銅質火焰寶珠剎。
2、昆明地藏寺石經幢,位于昆明市官渡區拓東路古幢公園,幢高6.5米,七層,八棱形。第一層幢身為鼓形,上雕漢文《佛頂尊勝寶幢記》以及三種梵文經;第二層刻四大天王,四角分別雕四神及釋迦坐像,幢身刻梵文《陀羅尼經》;第三層以上雕佛像、菩薩、脅侍等;第七層上雕小佛像。該幢共雕大小不等的神像200余尊。幢頂為葫蘆形,四周飾以蓮瓣。
3、天護陀羅尼石經幢,位于河北省井陘縣井陘礦區天護村,幢為青石質,高5米。幢座由方形石礎、覆蓮座和須彌座組成。幢身為八邊形,上刻《佛頂尊勝陀羅經》,施寶蓋二重,上承須彌山,再上雙層仰蓮托八根石柱,石柱各面的尖拱龕內各雕有菩薩立像1尊。
4、淞江唐石經幢,位于上海市松江區松江鎮中山小學內,幢高9.3米,八角二十一級,幢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全文,并有題記。除刻經文外,在托座、束腰、華蓋等部分雕有海水紋、寶相蓮花、寶珠、卷云、力士、天王、菩薩、供養人、盤龍及蹲獅等,雕刻精致,形體美觀。
5、梵天寺石經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梵天寺路,共兩座,結構式樣大體相同。幢有三層基座,底層浮雕“九山八海”;束腰浮雕蟠龍;上層短柱四周鑿成小龕,龕內雕佛像。兩座幢均為八邊形,其中一幢刻《大佛頂陀羅尼經》,另一幢刻《大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經》。
版權屬于:長城石雕廠(http://m.openpad.cn/)版權所有。
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閱讀了:
上一篇:石雕貔貅有公母之分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