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我國石雕龍柱的繁榮時期和龍柱的主要特征
發布時間:2013-12-04 00:00:16 閱讀:5866
清代是我國石雕龍柱的繁榮時期,目前我國各地存在的龍柱大部分都是清代的。尤其是同治光緒時期的特別多。這一時期,各地一些規模較大的廟宇,往往多有信徒為之添置一對甚至幾組的石雕龍柱,以顯聲名。清代龍柱在走向以量取勝的同時,造型也在迅速的程式化,表現在柱型的乏變與龍體的定格,給人的印象是相差無幾,似乎只是工藝上的精粗和裝飾內容上的多寡而已。伴隨著程式化而來的是藝術創作張力的逐漸萎縮,龍的神態從清初的神氣威猛、形神兼備至清中期的蓄勢無威、熱鬧媚俗直至清末的有形無神、有量無質。清代以來,我國等地寺觀的山門、正殿的檐柱必用龍柱,且多用透雕的形式。龍柱柱心為圓形、八角或六角,龍纏柱身,龍首有向上與向下之分。若一柱雕二龍,謂之“雌雄蟠龍”;一首向上一首向下者,謂之“翻天覆地龍”。“翻天覆地龍”是我國乃至世界石雕龍柱中瑰寶,迄今為止存世的僅有三、四對。此外,一些龍柱上常配以云紋、水紋或水族動物蝦蟹等。晚近的雕龍柱,有的柱心隱退消失,純粹以龍身作為柱子。嘉祥地區出產的青石(一種是天青石、一種是發綠的青石),材質細膩,清代常用來雕刻龍柱。各地的廟宇透雕的龍柱,多以青石做成。一對青石龍柱,價值不菲。開元寺小戒壇大門,是原來文廟欞星門,門前一對青石龍柱,龍骨嶙嶙,雕工細膩,是青石龍柱較早的代表作。白塔寺法雨堂明間的兩根青石透雕龍柱,是康熙時期的作品。單柱繞龍,龍自云端中蜿蜒盤旋而下。龍麟身、鹿角、蝦須、鬼眼、雞胸、鷹爪、鰭背,張口咧嘴,昂首挺胸,爪指犀利,一足踏滔滔波浪,一足握帶環圓珠。體態矯健,勢若裂云而出。龍柱構思精妙,技法嫻熟。
清代我國石雕龍柱主要特征有:一、龍體形態多樣化。清代龍柱上盤龍的形體有著固定的造型,但它的姿勢神態卻豐富多彩。清代龍體造型定格于清初,以于山法雨堂前檐廊一對康熙年間的龍柱為代表,該對龍柱的蟠龍昂首挺胸,氣勢威猛,勢若長虹,整體風格流暢飄逸,充滿質感。此后的乾隆至道光時期再至清末,代表作有灌口風山祖廟前檐乾隆年間的龍柱,安海龍山寺、文廟前檐道光年間的龍柱,龍海白礁慈濟宮、同安正一宮前檐清末時期的龍柱等。這一時期的龍柱不但數量大增,同時整體風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總的來說,清代的龍體可分為三段,前段自龍首至前足部分,中段為前后足之間,后段自后足至龍尾部分。前段部分的龍首是整個龍柱雕刻最搶眼的所在,其雕工尤為在意,中后段主要是形體的布局,處理較簡單。前段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龍嘴張裂吐舌或一張一合,部分龍口含珠,鬼眼突兀,鹿角高張,蝦須擺動,五綹長發分三層勻稱披于腦后,頜下長須飄垂于頸間,頸部較細,雞胸凸挺發達,長腿剛勁有力,部分腿部飾以火焰,尖甲利爪似鷹。中段腰身至后腿根部盤繞柱子一至二圈。后段一般在龍柱的正面雕成S形。由于這種三段式的龍體構造幾乎成了龍柱的法式,限制了工匠的發揮,他們只能通過龍數量的組合、龍的姿勢及神態上的變化來取得突破。以數量組合而言,清代龍柱除了單龍外,還有雙龍、母子龍等;龍的姿勢方面變化不是很大,主要有天龍、海龍、翻天覆地龍、雌雄龍等。以神態而言,可分為威龍、怒龍、笑龍等。單龍柱約占總量的90%,其形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有的是一對龍頭皆在下的天龍式,有的是一對龍頭皆在上的海龍式,有的是龍頭一上一下的嬉戲式,其中以天龍式最為常見。龍的神態由威猛以至于和氣,清初龍柱蟠龍昂首挺胸,腿、趾剛勁有力,氣勢威猛,勢若長虹,如有上天人地之能耐,神采飛揚的拱衛于殿堂廟宇門前,整體風格流暢飄逸,充滿質感;乾隆、道光時期龍柱的蟠龍看似昂首挺胸,腿、趾有力,但氣勢平緩,沒有神龍現世的震撼力,仿佛為神靈感召而至,似是世人以之昭示神的功德無量。清末石雕龍柱大多有形無神,似為神所馴化,已經失去野性,變的一團和氣。
版權屬于: 嘉祥縣長城石雕廠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閱讀了:
上一篇:石雕貔貅有公母之分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