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獅子的出現及演變
發布時間:2014-08-09 08:01:26 閱讀:4897
在西方的原始社會獸類造型中,石雕獅子的藝術形象以兩種類型出現,一類是寫實型,一類是人獅結合型。而在中國的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獸類造型中,沒有石雕獅子的造型,其原因是在中國本土上不產獅子。然而,中國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中,也有屬于自己的獸類造型,它在寫實、神化、理想化的藝術造型手法中產生、成長并發展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在世界文明史和藝術史中,同樣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在中國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中,樸素的寫實形象是獸類造型的第一個特征。當時的人類用自己的雙手來表達對生活的向往和意愿,反映真實的生活,他們把源于現實生活中所見到的物的形象如實地模擬塑造出來,這些樸素的動物形象是中國雕塑史的開端,在浙扛余姚河姆渡的文化遺址中,就出土了距今己有七千年之久的陶制狗、羊、豬等獸類。在漫長的采集和漁獵生活中,人類熟悉了動物的習性,研究它的特征。他們對獸類的善跑、鳥類的飛翔、魚類的游水等發生了興趣,并引發了暇思和神往。他們把自己部落的祖先與某種動物的靈魂聯系起來希望自己能飛、能游、能上天、能入地,創造出一種類似于西方人獅結合的神化動物。傳說中的中國遠古神話里的黃帝、女蝸就是這種神化動物的化身。這種神化的人與獸結合起來的繪畫形象,在我國的考古發掘中發現很多。例如陜西半坡遺址中的人面魚身,甘肅彩陶中也有人面魚身。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中,人與動物的結合并將之神話是獸類造型中的第二個特征。在我國原始社會使用的日常器皿中,模擬動物形象作為器皿的外型己經出現,山東大漢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時代陶器獸尊,似犬似熊。另一件有提桌的陶器弩,器頭似豬形,其它各部位簡化為實用的盛水器。這些都是以生活中的真實動物形象為基礎,再結合自己的理想和日常生活的用途為目的,將動物形象適當地夸張變形,而創造出來的。到了奴隸牡會,出現了青銅藝術,模擬動物形象作為器皿外型的刨制方法得到普及,以象、虎、牛、羊等形象為外形的器皿不斷出現。在器物的外表還裝飾有富有想象力的云紋、雷紋、夔紋、鳥紋、警餐紋等,使這些獸類形器皿又平添了一種神秘、威嚴的感覺。因此,這種理想與日用相結合的造型是中國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獸類造型的第三個特征。
中國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獸類造型的傳統特征歸納為三種即:寫實、神化和理想。而中國傳統石雕獅子藝術形象的產生和成長也貫穿于這三個同樣的特征。獅子,這個外來的真實動物形象,在中華民族這個傳統的藝術搖籃中,得到哺育,并沿著中華民族傳統化的藝術軌跡成長。因此,我們可以說,只有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這塊古拙而肥美的東方藝術土壤,才能孕育出具有中國風味的中國傳統的石獅藝術形象。
版權屬于: 長城石雕廠 (http://m.openpad.cn/)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人閱讀了:
上一篇:石雕貔貅有公母之分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