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石獅子的類型及石獅的風水作用
發布時間:2013-11-14 00:00:13 閱讀:8624
明清時期我國各地蹲坐石獅子的數量最多,常見的有兩大類:一是宮殿、廟宇、府第、陵園前的守護獅,二是各種望柱頭上的小坐獅。各地民間裝飾在各類建筑物的望柱頭、柱基、菩薩坐騎等部位的小型蹲坐石獅子,俗稱“望柱獅”。望柱獅不但頗有特色,而且數量也多。這類雕件分布甚廣,尤以橋柱頭、欄板柱頭等構筑物上的望柱最為常見。這些望柱石獅作品,神情活躍,有的幼獅攀附在雌獅上。有的蜷伏在母獅的腳下,神態可掬。雄獅則胸肌飽滿,肱股筋肉隆起,后肢盤曲,張口怒目,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我國民間望柱獅的代表作,如盧溝橋的護橋石獅“數之輒不盡”,神態各異,為清代我國民間雕刻藝人雕刻。橋上望柱獅計495只,有北獅、南獅、非洲獅三個類型109種姿態,創造了中國石獅子最大組群的新紀錄。
在近500年的演化過程中,蹲坐石雕獅子的形態、特征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而以清代我國民間藝匠為代表雕刻創作的蹲坐石獅類型,被稱之為北獅,亦稱繡球獅,是石雕獅子造型發展過程中最晚出現的類型,同時又是最精美的石獅造型。此時繡球獅的雕刻已經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是我國石獅子中的精品。以我國雕刻藝匠為代表創作的北獅,體型輕敲,形狀有點像松獅狗,鼻子大,嘴的弧度也大,鬃毛卷曲。其表情溫順,左顧右盼,扭頭擺腰,有強烈的動態感。其口腔離析度大,有的口腔深且含有一粒難以取出的石球,頭胸幾乎呈圓球形,獅毛多呈鞭形。由于雕刻工藝水平要求高,細部多,北獅一般采用質地較韌的天青石和輝綠巖等石材精雕細琢。繡球獅中杰出的代表作,是清代民間名匠李周完成于清康熙年間的一對雌雄蹲坐石雕獅子,現置于鼓山涌泉寺前。雄獅蹲坐在雕花石座上,胸披彩帶,前足抱一彩球,頭部向右斜視著遙遙相對的雌獅。雌獅前爪撫摸著兩只街尾戲耍的幼仔,頭向左仰側望著雄獅,顯得活潑可愛。明清以來,我國民間散落許多石獅,它們或蹲踞,或直立,大多分布于村落路口以鎮煞。石雕獅子從古到今都是我國宮殿、寺院、公司、銀行、商場、酒店等門口必備之物,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石獅子具有很高的風水作用,獅子,瑞獸的一種,百獸之王,勇不可擋,威震四方,不但可以辟邪,且可帶來祥瑞之氣,能解除多種形煞等吉祥風水作用。
版權屬于: 嘉祥縣長城石雕廠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閱讀了:
上一篇:石雕貔貅有公母之分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