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樓-廟溝后石牌坊特色分析
發布時間:2013-07-25 09:20:15 閱讀:5209
牌樓的型制
根據我國石牌坊發展演變的歷史,宋、元時期的牌坊多為二柱一樓木坊,如《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廟碑》、南宋《平江圖碑》、北宋《清明上河圖》和南宋《金明池爭標圖》等碑刻、繪畫所表現的宋、金時期牌坊形式,都是一間一樓的形制,其中大多數為沖天牌樓,而在《平江圖碑》中的“武狀元坊”和《金明池爭標圖》中的“瓊林苑”坊均為一間一樓歇山頂牌坊,約在南宋中期也出現了一間三樓牌坊,如《宮苑圖軸》的橋頭即有一座,但此時這類坊非常罕見。
石雕牌坊的種類和用途明初實例雖也限于二柱,然而三樓牌坊的形制已較多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 的浙江衙縣“奎光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的浙江富陽“登云楊”和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安徽款縣尚賓坊均為二柱一間三樓石牌樓。二柱一樓牌坊的做法雖然一直延續到清代,但自明中期以來數量銳減,大量出現的是四柱三樓、四柱五樓以及明末出現的立體石坊等,從實例中可以看到,明初至明中期的石牌坊,已出現上、下兩道額仿及墊板、全偷心造斗拱、柱下有柱座和夾桿石以及牌坊多施雕刻等頗為成熟的石坊構造技術和藝術手法。
廟溝后牌樓單開間,一樓,雖為石結構,卻忠實地模仿木作牌坊,無論屋面結構,還是斗拱層的細部處理,都刻意追求木結構的效果,且該坊無柱座,又無夾桿石,表現出明顯的木牌坊特點,反映了該坊尚處于木牌坊向石牌坊過渡的一種結構形態。類似這種形式的牌坊實物,在現己發表的材料中,是非常罕見的。
版權屬于: 長城石雕 (http://m.openpad.cn/)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人閱讀了:
上一篇:石雕貔貅有公母之分
下一篇:石牌坊-廟溝后牌坊的斗拱特色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