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樓斗拱的發展
發布時間:2012-04-14 00:00:25 閱讀:7012
頤和園東門前面的牌樓是頤和園的標志,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保存完好。此牌樓為三間四柱七樓式木牌樓,牌樓正面寫著“涵虛”(指水),背面寫著“罨秀”(指山),表示牌樓之后為頤和園的湖光山色。牌樓兩面彩繪金龍176條、金鳳36只,顯示帝王所居瓊樓玉宇富麗堂皇。
中國的古代建筑大多數是木結構的,而樓頂是古建的重要構件。樓頂又分兩大部分。一是瓦頂,一是斗拱。檐下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筑所獨有的,是最有特色的部分。木牌樓多采用歇山瓦頂和廡殿瓦頂。房屋越高大,房檐探出就越長,房檐越長越能遮風雨。但是,無論房檐向外探出多長,它下面的支點都要落在額枋橫梁上,這就要求建筑構件,撐托屋頂的面積要大,下面的落點要小。正是采用了斗拱這一形式,才使其矛盾得到了圓滿的解決。秦、漢時代的斗拱很單一。發展到清代斗拱層數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
斗和升本來是古代計算糧食的量具,一斗為十升。量斗和斗拱中的 “斗”其外形很相象。量具的升也和升高的升同音同字。古建以“斗口”尺寸為基本計算模數。牌樓的“斗口”為一寸半(合5厘米),共11個等級。以此就能計算出各部件的尺寸(清《工程做法則例》)。斗拱的定制為一斗三升,斗拱升高一層,拱的長度就增大一倍。這種幾何遞增,每加高一層,稱“一踩”,根據屋頂的需要,斗拱可高達九踩。標準化始于秦代(公元前221年),斗拱是古建“標準化”的鼻祖。“斗”實際上是整個屋頂的支撐點。從側面看,斗拱更象一排排伸著鼻子的老牛在屋檐下低頭負重。而如意斗拱則把牛鼻子改成了一個個“如意”云頭。在北京只有牌樓這種建筑形式才使用“如意斗拱”,這更突出了牌樓的裝飾性。十三陵陵區南端的“五間六柱十一樓”漢白玉石牌樓,寬33.6米,高14米,雕刻精細,是中國最大的牌樓。夾柱石上方浮雕龍、獅、石雕麒麟和其他怪獸。這座牌樓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已有460多年的歷史。
上一篇:嘉祥雕刻制作的五大步驟是什么
下一篇:寺院透窗屏風雕刻圖案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