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牌坊-在現實中的用途是什么
發布時間:2013-08-02 09:20:38 閱讀:5264
佛塔和牌坊,都是標志性建筑物。貴州的佛塔和石牌坊,大多建于明清時代,收入《中國文物地圖集·貴州分冊》的古塔67座,其中保存完好的61座;牌坊收錄了44座,保存完好的35座,已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23座,其中4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鎮遠青龍洞建有“萬壽宮”牌坊和“青龍洞”牌坊,黃平飛云崖建有“飛云崖”牌坊和“月潭寺”牌坊。石葉萬壽宮和天柱吳氏總祠,建有牌樓式山門,前者以青磚皇砌,后者為磚石結構,為主體建筑增色不少。貴州有些祠堂的牌樓式山門,浮雕青菜、白菜,寓意“清白家聲”,頗具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
常言道:“做一件好事勝造七級浮屠。”浮屠,又作浮圖,是梵文的漢語音譯,即佛塔之意。佛塔又稱寶塔,起源于印度,用以皮藏“舍利”及經卷等物。據南朝宋時僧人慧琳《一切經音義》載,最早對佛塔有作音譯的,有作意譯的,還有據其形狀翻譯的,計有“偷婆”、“佛圖”、“浮屠”、“浮圖”、“方墳”、“圓家”、“高顯”、“靈廟”等20多個譯名。西秀山白塔,因位于安順市西秀山且以白石建造而得名??瓷先ヅc許許多多用白綿石修建的文峰塔、文筆塔別無二致,但實地考察并翻閱文獻得知,該塔非同尋常—白塔里面有座磚塔,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后經明萬歷二一年(1592年)、崇禎一年(1637年)和清嘉慶二年(1797)幼、咸豐元年1851多次維修、重建。從修建碑記可知,現存白塔是咸豐元年(1851年)用白綿石將磚塔包砌而成的。塔為樓閣式,平面六邊形,塔身七級,高12米。塔基有一孔洞,可窺其內磚塔。
塔的梵文古義為“墳家”,是保存或埋藏佛教創始人釋迎牟尼“舍利”的一種覆缽形建筑物。石雕佛塔隨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漸與樓閣相結合,形成特殊形制的高層建筑。黔山大地,古塔建筑,所在多有,幾乎全為石塔,大多建于縣城附近山頂上,稱“文筆塔”。其他不同名稱有文峰塔、文昌塔、武筆塔、聯壁塔、惜字塔、字庫塔、烽火塔、梯青塔、東升塔、扶風塔、觀文塔、文山塔、水府塔、鐘靈塔、凌云塔、鹿鳴塔、西秀山白塔漸鳴塔、白骨塔、白塔、雙塔、北塔等等。40座古塔已被公布為縣市文物保護單位。西秀山白塔、都勻文峰塔、紫云文筆塔、仁懷鹿鳴塔、秦溪凌云塔,貴州許多廟宇、會館、祠堂、前方都修建有石雕牌坊,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順文廟建有“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和“權星門”牌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鏈接地址http://m.openpad.cn/37006.html)
版權屬于: 長城石雕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閱讀了:
上一篇:石雕貔貅有公母之分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